-
“十四五”規劃是我縣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行動綱領,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譜寫新時代伊川更加出彩新篇章的五年規劃??茖W編制和實施好“十四五”規劃,對于我縣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形勢,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根據中共中央、河南省委、洛陽市委、伊川縣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精神,縣政府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制定了《伊川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
一、 關于《綱要》起草過程
制定《綱要》是縣委、縣政府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謀劃伊川新時期發展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2020年6月編制工作正式啟動以來,由縣發改委牽頭規劃編制單位,圍繞做好“十四五”規劃,深入相關部門、企業開展了多輪次的專題調研,全面掌握了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理清了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思路。10月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要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齊心協力把“十四五”規劃編制好的重要指示精神,通過網絡媒體進行“十四五”規劃建議征集,聽取全社會意見建議,廣泛凝聚社會各界智慧和力量,為《綱要》起草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11月份,成立《綱要》文稿起草組,深入學習并結合國家、省、市上級規劃,對我縣“十四五”規劃反復修改、完善,數易其稿,并根據《中共伊川縣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最終完成了《伊川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二、 總體框架和主要內容
(一)“十三五”發展成就和“十四五”面臨形勢
關于“十三五”發展回顧。主要總結了我縣“十三五”規劃實施情況和取得的成就。關于“十三五”目標完成情況,預計“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將如期實現。關于“十三五”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現在,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全縣經濟總量突破400億元,穩居全市第一方陣,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27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優化開發縣之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三次產業結構實現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轉變。糧食年產量穩定在4億公斤,千億級新材料、百億級戰略新興產業“兩大基地”建設初見成效,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現代物流產業加速發展,成為洛陽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的重要支撐。發展動能加快轉換。最多跑一次事項達到1792項,辦結時間壓縮85%以上。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連續多年在全市創新體系考核中排名9縣第一,成功入選全市創新型縣域試點。城鄉面貌全面改觀。全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預計達到51%,小產權房和私搭亂建得到全面遏制,八官線、龍鳳大道伊川段等多條道路順利建成通車,實施“引熱入城”項目,供熱普及率達到71%,老城區、濱河新區、產業集聚區燃氣管網基本實現全覆蓋,廁所革命試點工作進展順利,成功創建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先進縣。“三大攻堅戰”成效顯著。貧困村實現清零,2019年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扎實推進污染防治,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實現轉折性變化;切實抓好風險防范化解工作,社會大局整體保持穩定。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財政民生支出累計投入資金172億元,占全部財政支出80%以上,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教育、文化事業等得到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關于“十四五”發展形勢。重點分析了我縣“十四五”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發展優勢和短板。關于發展機遇和挑戰,從發展機遇來看,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新契機。二是中部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原城市群等重大國家戰略疊加發力塑造新優勢。三是洛陽都市圈建設激發新活力。從存在挑戰來看,一是經濟下行壓力大,二是區域競爭加劇,三是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關于發展優勢和挑戰,從發展優勢來看,一是工業基礎雄厚,二是區位交通條件優越,三是文旅資源豐富,四是城市建設空間充足。從存在短板來看,一是產業發展層次偏低,二是農業農村發展滯后,三是生態基底仍較薄弱,四是公共服務水平不高。
(二)“十四五”規劃的總體思路
關于指導思想。擬確定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省委、市委全會及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縣域治理“三起來”為遵循,全面深化“9+2”工作布局,“奮戰十四五、建功都市圈、爭進百強縣”,在譜寫濃墨重彩的洛陽篇章中勇于擔當、貢獻力量,奮力繪就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伊川畫卷。
關于發展原則。在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各項決策部署的基礎上,把中央精神與我縣實際相結合,《綱要》明確了“堅持五個基本原則”,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改革開放創新、堅持系統觀念。
關于戰略定位。根據伊川縣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未來發展方向,《綱要》提出 “十四五”時期我縣發展的戰略定位為“一基地、一節點、兩示范”:全國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創新綠色發展示范基地、洛陽國家物流樞紐的重要節點、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區、洛陽近郊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
關于發展目標。展望二〇三五年,依據河南省“四個強省、一個高地、一個家園”和洛陽市“三個強市、兩個高地、一個家園”的發展目標,結合伊川實際,提出到二〇三五全縣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建成“三個強縣、一個高地、兩個家園”的現代化伊川。即建成經濟強縣、文化強縣、教育強縣、區域創新高地、綠色美麗家園、幸福和諧家園。“十四五”時期,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發展條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今后五年將全縣打造成為全省工業發展強縣、現代農業強縣、文化旅游強縣、商貿物流強縣,爭當全國百強縣。具體目標為全縣生產總值達到700億元左右,二三產業對經濟支撐能力進一步提高;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家以上,新建企業研發平臺70個以上,爭取建立或引進1-2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形成頗具活力的產業創新中心;力爭各項環境約束性指標全部達到上級下達目標,建成生態宜居伊川;教育、公共服務、養老等社會保障更加完善,人民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
(三)“十四五”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
結合中央、省、市等上級規劃精神,圍繞“十四五”時期我縣的總體思路、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綱要》提出了我縣“十四五”時期的十一項重點任務,從不同的角度,對我縣“十四五”發展目標進行了詮釋。
關于聚焦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一是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圍繞承接洛陽都市圈產業轉移,以延鏈補鏈強鏈為重點,打造千億級新材料基地和百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二是推動服務經濟提質增效。積極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三是大力推進數字經濟建設。深化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快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四是提升產業發展載體水平。全面推進產業集聚區“二次創業”,加快建設鄉鎮產業園區,優化提升服務業發展載體。
關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創新能力新提升。一是加大企業創新主體培育力度,力爭在“十四五”期間,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家以上。二是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爭取在“十四五”期間新建企業研發平臺70個以上,建立或引進1-2個國家級創新平臺。三是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圍繞現代產業需求,依托現有研發平臺,加強重點領域技術研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四是深入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大力推進人才興縣工程,大力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筑城鄉一體新格局。一是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推動水寨、彭婆、白沙、平等等鄉鎮融入中心城區。二是提升縣城承載能力。以“百城建設提質”為抓手,提升中心城區宜居水平;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伊東新區開發;加快提升北城區內涵品質。三是積極發展特色城鎮。突出城鎮功能特色、產業特色、文化特色,推動城鎮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四是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城鎮要素向鄉村流動,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創三農發展新局面。一是保障糧食生產能力。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強化糧食生產科技支撐,保障糧食生產能力。二是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發展壯大富硒產業,創建全省富硒農業發展示范縣。積極發展高效養殖業,爭創中原肉牛產業強縣。大力發展溝域生態經濟,使溝域生態經濟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三是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大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四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釋放和激發農村發展活力。五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關于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實現社會文明新高度。一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三是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培育新興文化業態,推進文旅融合,構建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四是依托良好的地緣優勢,強化與洛陽市區文化聯動,主動融入洛陽都市圈文化傳承區建設格局,聯動建設傳統文化傳承區。
關于強化基礎設施共建,筑牢區域互聯互通新優勢。一是通過加快鐵路、高速環線、干線公路、農村公路建設,構建“兩縱一橫”鐵路網,打造縣城高速公路環線、快速環線、城市濱河內環線,形成集高鐵、普鐵、高速、快道于一體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借助洛陽建設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重大機遇,高起點規劃建設華晟國際物流港和三洋、平等綜合物流園,打造綜合交通物流樞紐。二是圍繞煤炭、天然氣等能源供應充足、電力電網設施和布局優化,健全能源供應體系。三是圍繞鄉村水利設施建設、水災害防治、供水安全,提升水利保障能力。四是統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高效信息網絡。
關于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新進步。一是構建“一軸、兩帶、多廊”的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打造區域生態安全屏障。二是持續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推動環境治理明顯改善。三是聯動完善生態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四是強化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資源消耗強度,共促資源節約高效利用。
關于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一是持續深化國有企業、生產要素配置等重點領域改革;二是堅持對外開放,夯實對外開放平臺和載體。三是主動融入“一帶一路”、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洛陽都市圈等戰略,深化區域開放合作。
關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一是通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著力暢通經濟循環。二是圍繞擴大內需全鏈條、各環節,完善財稅、金融、要素配置、市場體系等政策保障,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三是通過創新消費業態與模式,優化消費環境,培育消費新增長點,激發消費潛力,加快消費擴容提質。
關于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呈現共同富裕新景象。一是健全利益分配機制,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升人民收入水平。二是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統籌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千方百計提升人民群眾就業率。三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和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機制,建立社會保障待遇調整機制,推進落實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四是統籌推進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現代職業教育齊頭并進、加快發展,奮力打造全市教育強縣。五是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結合全民健身行動,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六是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完善人口服務體系,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增加養老服務供給,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關于強化共建共治共享,夯實社會治理新基礎。一是健全基層治理體系,創新社會治理格局,完善社會治理體系。二是統籌發展與安全,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強化重點領域安全保障,筑牢安全發展底板。三是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深入建設法治社會,全面推進依法治縣。
(四)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主要從堅持黨的領導,資金要素保障,項目謀劃,實施機制建設等方面提出規劃實施管理等保障舉措。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版權所有:伊川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網站聯系電話 : 0379-68333512 地址:洛陽市伊川縣人民中路269號
- 建議使用1366*768及以上分辨率,IE8及以上版本瀏覽器 網站管理:伊川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網站標識碼:4103290008
- ICP備案號:豫ICP備17032252號-1
公安備案號:41032902000181
- 技術支持:三智信息技術(洛陽)有限公司后臺登錄